各地高考成績漸次揭曉,遼寧文科狀元劉丁寧的個人經(jīng)歷引發(fā)廣泛關注。劉丁寧,2013年遼寧省文科第一名,高考分為668分。原本已經(jīng)成為香港大學全額獎學金的學生,放棄高達70多萬元的全額獎學金,退學重回本溪市高級中學,希望追求更純粹的國學,夢想進入北大中文系。(本報今日A28版) 在某種意義上,劉丁寧至今已成一個高考的傳奇。不難想象的是,它所可能引發(fā)的沸揚議論。譬如其中一個代表性的觀點是:當狀元也選擇了復讀,雖然最終得遂己愿,客觀上卻形成了招生名額的浪費。 個體自由選擇的人生,旁觀者其實沒有權利去指責。因為當我們在故作理性地指責他人行為失當時,事實上也有意無意地忽略了“復讀狀元”的另一種價值。如果將劉丁寧置換成自己,有多少人還能夠做出和她一樣的選擇?年歲漸長,我們自覺內心成熟,我們擁有得更多,但選擇越來越實用與比較成本化。與慣于指手畫腳的圍觀者相比,劉丁寧的最大價值在于,她展現(xiàn)出了社會久違的跟隨內心的力量。巨壓之下,憑借確乎優(yōu)異的學業(yè)成績,不忘初心,劉丁寧終得追夢始終。 只有把劉丁寧還原為一個“追夢少女”,而非看似無法理解的“復讀狀元”,我們或許才能看清她在作出選擇時的無奈。實際早在劉丁寧退學時就有媒體提出疑問,為什么她不能從香港大學直接轉學到北京大學?事實上劉丁寧當時已有轉學訴求,以其高考成績和專業(yè)愛好來衡量,這應該算是一種最省力的方式。當高考狀元不得不去選擇復讀,它反證出的其實是大學生轉校制度存在太多阻力,也太過僵硬。同樣讓人懸疑的是,劉丁寧所追求的“更純粹的國學”。純粹的國學真的還存在乎?我們不得不替劉丁寧如此反問。 但對于劉丁寧,無論如何,我們都愿意祝福她,希望能夠從選擇中收獲頗豐。一個人可能會不自覺地成為高考時代的某種鏡像,但一個尊重內心者,永遠應該領受最真誠的擊掌與祝福。 |
![]() 荊州網(wǎng)警報警崗亭 |
![]() 網(wǎng)絡經(jīng)濟主體信息 |
![]()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 |
![]() 涉仿冒詐騙類網(wǎng)站平臺舉報專項入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