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0 (1).webp (10).jpg (57.3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9-5 10:45 上傳
640 (1).webp (15).jpg (5.9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20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9-5 10:45 上傳
640 (1).webp (11).jpg (45.66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6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9-5 10:45 上傳
1、回娘家
過去七月半比春節(jié)還熱鬧,有姑娘姑爺回娘家的習俗。因為春節(jié)除夕一般在男方家中過,而七月十五,新娘與姑爺則要全部回娘家。
荊州俗諺說“年小月半大,老少姑娘回娘家”,意思是說哪怕八十歲也要回娘家。
640 (1).webp (12).jpg (35.9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9-5 10:45 上傳
2、祭祖
文史專家鄧嗣明介紹,荊州是楚文化的發(fā)源地,重祭祀是楚人最重要的風俗之一。所以千百年來,中元節(jié)在荊楚大地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(jié)日。
據說中元節(jié)起源于楚國,中元節(jié)又被稱為鬼節(jié),中元節(jié)主要是祭祖,據說這一天地府中鬼門大開,祖先都回到各個后人的家里,過來過節(jié)。我所體驗到的,以前民間對中元節(jié)是很重視的,重視的第一個是祭祖,禮節(jié)相當隆重,做一些好吃的擺出來,把祖宗牌子都要收拾好,首先要請祖先吃,敬酒、敬飯。
640 (1).webp (13).jpg (20.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7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9-5 10:45 上傳
3、嘗新
農歷七月進入秋季,這時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,按照慣例,人們要用新米祭祀祖先,報告今年的收成。于是,中元節(jié)又有了“嘗新”的習俗,一方面人們用新收的稻米祭祀祖先,另外,人們也可以在這一天來一同“嘗鮮”。嘗新就是新米才收割了,吃新米,這新米是相當好吃的。而且我們小時候,我們楚地,吃的東西中有兩種東西是我最留戀的,就是把南瓜葉子、南瓜花摘下來,裹上灰面,一炸,非常香酥可口,這是七月十五特有的。
此外,中元節(jié)還是一個頗具宗教色彩,且與佛教、道教均有關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,其源頭可上溯至梁武帝時的“盂蘭盆會”。依照佛家的說法,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,佛教徒舉行“盂蘭盆法會”供奉佛祖和僧人,濟度六道苦難,以及報謝父母長養(yǎng)慈愛之恩。街上唱戲的,打鼓的,唱圍鼓子戲的,熱鬧得很,現(xiàn)在七月十五基本上就失傳了!澳窟B救母”的佛教典故也來源于此。
要知道,20世紀20-40年代的時候,中元節(jié)遠比清明節(jié)、七夕節(jié)熱鬧多了。人們繼承著以家為單位的祭祖習俗,每到這天,就會大肆舉行活動。
在抗戰(zhàn)勝利后,各寺廟還加派佛力,在這天誦經超度陣亡將士的英靈。
640 (1).webp (14).jpg (11.68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8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9-5 10:45 上傳
為森莫中元節(jié)還沒有清明節(jié)有名呢? 人算不如天算,中元節(jié)后來成為了封建迷信,逐漸被邊緣化,走上了沒落之路。
而在“文革”時期,除了清明節(jié)保留外,其它所有的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都被取締了。后來雖然一些傳統(tǒng)節(jié)日回歸,中元節(jié)卻再也回不到以前的地位了。
天無絕人之路,2010年5月香港申報的“中元節(jié)(潮人孟蘭盛會)”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,也算是讓這個節(jié)日逐漸被拉回群眾的視線。
所以,這個節(jié)日的意義在于:一是宣揚懷念祖先的孝道,二是發(fā)揚樂善好施,推己及人的義舉。
來源:荊州之聲、周良成 、圖片源于網絡 編輯:沈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