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時映像:家的味道 老文子 大概是1961年,我八九歲的時候。郝穴有個四叉口,四叉口以南,有一條叫黃家場的小街,大約兩百多米長,直通江堤腳下。距叉口四十米左右,靠西有一棟三開平房,木架結(jié)構(gòu),兩頭是老式的炳墻(舊社會用薄磚砌成盒子斗,內(nèi)面填土做成的墻),前后及內(nèi)壁都是古皮(木板)結(jié)構(gòu)。平房開間很窄,兩邊大概二米六。中間不到三米,有三合木板門,進深大概七米。不到六十平米的面積,卻住著三戶人家。
這是我記事以來的第二個家,房主是郝穴房管會。我家在北頭前半截,進深大約四米多一點。一個床面向街,另用木板搭了個鋪,背靠窗戶。我是老大,下面有七歲和一歲多的倆小弟,這鋪屬于我和老二的。所謂窗戶就是兩塊活動木板,一平方米左右的面積。夏夜,月光穿過木板縫,房內(nèi)朦朦朧朧。冬天,塑風掠過木板縫,寒氣直透心窩,房內(nèi)屋外冷得一個樣。窗戶、木板縫能用報紙糊上,那都是有點講究的人家了。
房內(nèi)中間靠北墻,有一張老舊的嵌心大方桌。上面擺個渳壺(冷茶壺)和把缸(茶杯)、雪花膏、挖果子油(蛤蜊油),以及其它一些小什件,大小立式煤油燈兩盞,后來才開始流行帶燈罩的。郝穴那時侯電燈還沒有普及,母親做針線活或我做家庭作業(yè)時點大燈,平時點小燈。沒有煤油時,那就用小碟子倒上點菜油,放根芝麻帶子做捻子,一點幽光奈以驅(qū)黑。
兩條長板凳,一張老舊的實木小四方桌,腿不是一樣長,俗稱三條腿,晃蕩晃蕩。為節(jié)省空間,小桌平時套在大桌下面,吃飯時拖出來當飯桌,也是我學習的課桌。四把楊樹榆的靠背椅子,歪歪扭扭,還有一條鄉(xiāng)下表伯送來的矮長板凳。大床的端頭疊加著幾口裝衣裳的木箱,那箱子是湖南運鞭炮過來的包裝箱。木箱有老鼠啃的洞,老鼠常鉆進去啃衣服,夜深人靜時,就會聽到老鼠的“吱吱吱”的叫聲響個不停。那時也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,老鼠和人一樣,肯定也是餓慌了。
640.webp (17).jpg (41.8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114)
下載附件
保存到相冊
2017-11-30 09:50 上傳
網(wǎng)絡(luò)配圖,兒時記憶中的燒伙屋 中間的堂屋,是兩家共用的燒伙及吃飯的地方。(此房屋的老房東后面有燒伙吃飯的地方)?糠块T的地方放一口大水缸,那時沒自來水,得翻過大堤從長江里挑水吃。水缸旁有一個用小木桶和黃泥巴自制的煤球爐?繝t旁是一個用中號破水缸改成的柴火灶,灶內(nèi)面用黃泥巴糊稻草砌出灶堂,外圈用鐵絲纏了幾轉(zhuǎn),得以加固。與我家灶橫著并排又是一個小缸灶,放在用土磚壘成的四方臺上,這個灶是同屋老倆口的。灶的后面是渣窩,燒的是農(nóng)民挑著賣的棉梗、豆梗,麻梗,還有稻草、馬皮燒等,只要燒得著的都可以收進來備用。水缸蓋有三四塊,缺頭凹腦,鍋蓋也一樣,煮飯經(jīng)常用塊抹布撻在上面,以防跑蒸氣節(jié)約柴火。水缸上面也是用抹布撻著,防著灰塵掉進水缸。吃飯各在各的房門邊,支張小桌,互不打攪。
燒伙是場充滿煙味的戰(zhàn)斗,小小的堂屋有兩口灶。燒伙一般都是同一時間,兩口灶同時生火,煙熏火燎。遇到下雨天那更是昏天黑地,柴煙加油煙,兩眼覷成線,眼淚往下直淌。下雪天更不用說了,煙子像條黑龍,竄上屋頂找不到出處,折身往下猛地回竄。人被熏得直嗆,那個狼狽像,現(xiàn)在回想都覺得好可怕。那時的灶前有四樣東西:火柴、火剪、竹制吹火筒、及裝砆碳的小陶罐。吹火筒很重要,遇上有不容易點燃的柴禾,那可得鼓起腮幫子費勁吹。
寒冬時節(jié),我喜歡到灶門前幫忙添加柴禾(主要是灶門口暖和),經(jīng)常用柴禾把灶堂堵得滿滿地。這時母親會告誡我:柴禾放少點,火要空心,那樣火苗才能伸頭,即省柴火又大。做人要實心,誠實待人,這樣才會有朋友,朋友多了路好走。
共用堂屋的老倆口,靠打斗笠(用竹絲編織斗笠)維持生活。斗笠可是農(nóng)村家家都必備的雨具,還有配套的蓑衣,蓑衣是用棕樹皮,錘成絲后編扎制成的。老倆口的生意還不錯,生活過得很滋潤?晌覀兗揖秃~啦,大小五口人,只有父親一人拿工資。父親在漁場上班,記得他個每月的工資是伍拾元,在當時卻也算是高工資了。每人劃拾元錢,可想生活的艱難。母親時常幫外來商人洗洗衣服,賺點錢補貼家用。有時到對河柴山砍點蒿草,這樣可以省點柴禾錢。
艱難的生活沉甸甸,我那時小,也不懂父母的艱難與辛酸,但那寒慘的生活狀況,深深地銘刻在了我的腦海。我常站在當門口,盯著那凹凸不平的三級石磚混合臺階。望著路沿左右兩側(cè)的苦楝樹,這是郝穴當時的綠化樹。仲夏,青青的苦楝果,比那新鮮的蓮子米稍大,一串串像葡萄果。兒時不曉事,偶爾吃上一顆,那個苦啊,苦中帶麻,即便漱完口,一整個下午口中都是苦味。從此,我對苦楝樹冷落無情。一年四季,榮枯開謝,不聞不問。
這就是我兒時的家。生活是杯酒,總有那酸甜苦辣,生活是座山,總有些蹉跎坎坷。我伴著祖國母親,渡過了那極其艱難的困苦歲月。曾經(jīng)滄海難為水,透過風雨見彩虹。世事滄桑,斗轉(zhuǎn)星移。如今的家已是樓上樓下,日常生活也實現(xiàn)了電氣化,家用煤氣也步入到管道化。祖國正步履鏗鏘地走在春風里,邁步未來。兒時的家,已成記憶。過往云煙,偶爾回味。我們要緊跟時代的脈搏,還有習主席為我們描繪的中國夢。讓我們?nèi)f眾一心,喜迎小康生活的早日到來一一還有那美輪美奐、絢麗多彩的幸福新江陵!
作者簡介:老文子,湖北江陵人,民間詩歌愛好者。工作之余,喜愛捕捉生活中的靈感,抒發(fā)美好的感情。他認為,做人越簡單越好,生活越簡單越好。
|